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常称为感应式电子晶片或近接卡、感应卡、非接触卡、电子标签、电子条码等等。 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等优点。同时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一个典型的RFID系统一般由 RFID标签、读写器以及计算机系统等部分组成。其中RFID标签中一般保存有约定格式的编码数据,用来唯一标明标签所附着的物体。RFID标签是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载体,它是由标签天线和标签专用芯片组成。RFID读写器通过天线与RFID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
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读写器通过天线发送出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RFID标签进入读写器工作场时,其天线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使RFID标签被激活并向读写器发送出自身编码等信息;读写器接收到来自标签的载波信号,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后送至计算机主机进行处理;计算机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标签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RFID标签的数据解调部分从接收到的射频脉冲中解调出数据并送到控制逻辑,控制逻辑接收指令完成存储、发送数据或其他操作。
与传统的识别方式相比,RFID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生产、物流、交通、运输、医疗、防伪、跟踪、设备和资产管理等要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应用领域,并被认为是条形码标签的未来替代品。短距离RFID产品不怕油渍、灰尘污染等恶劣的环境,可在这样的环境中替代条码,例如用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跟踪物体。长距射频产品多用于交通上,识别距离可达几十米,如自动收费或识别车辆身份等。
RFID案例:
想到RFID,有人可能会联系到超市所使用的条形码,如果把目光仅仅投放在连锁超市,可能会妨碍人们全面理解RFID技术的应用范围。但是,最早使用RFID技术的并不是沃尔玛或麦德龙这些大型跨国超市集团,而是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DLA,Defense Logistic Agency)。
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目前负责处理的物品种类大约有4600万,这些物品从水果、可口可乐到防弹背心、汽油和X射线机,应有尽有。不管是否发生战事,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每年都要承担总价值达832亿美元的8700万次货物运输任务。而在运输中管理这些任务,RFID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应用。为了使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的物资供应更加有效率,他们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精简,1991年"沙漠风暴"时,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的工作人员将近6.5万人,而目前精简之后的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工作人员已经降到了1963年以来的历史最低——2.15万人。他们将23个仓库纳入到一套RFID系统下进行管理,并对原来的42套业务和支持流程进行合并和重组,简化至目前的六个主要业务流程,并且全部到采用了RFID技术,包括物流、财务和人力资源等等。到现在为止,美国国防部军需供应局已经投入了10亿美元进行业务流程整合,但是效益是显著的——他们为整个军队节省了大约18亿美元的费用。
RFID发展历程:
RFID直接继承了雷达的概念,并由此发展出一种生机勃勃的AIDC(自动标识数据采集)新技术——RFID技术。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讯”奠定了射频识别RFID的理论基础。
RFID技术发展的历程表。在20世纪中,无线电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最重要的成就之一。RFID技术的发展可按10年期划分如下:
1941~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RFID技术,1948年奠定了RFID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1—1960年。早期RFID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1—1970年。RFID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1—1980年。RFID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RFID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RFID应用。
1981~1990年。RFID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1~2000年。RFID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RFID产品得到广泛采用,RFID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1—今。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RFID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 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扩大。
RFID技术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单芯片电子标签、多电子标签识读、无线可读可写、无源电子标签的远距离识别、适应高速移动物体的RFID正在成为现实。
RFID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
RFID技术在国外的发展较早也较快。尤其是在美国、英国、德国、瑞典、瑞士、日本、南非目前均有较为成熟且先进的RFID系统。
其中,低频近距离RFID系统主要集中在125kHz、13.56MHz系统;高频远距离RFID系统主要集中在UHF频段(902MHz—928MHz)915MHz、2.45GHz、5.8GHz。UHF频段的远距离RFID系统在北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欧洲的应用则以有源2.45GHz系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5.8GHz系统在日本和欧洲均有较为成熟的有源RFID系统。
在RFID技术发展的前10年中,有关RFID技术的国际标准的研讨空前热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联合技术委员会JTCl下的SC31下级委员会成立了RFID标准化研究工作组WG4。尤其是在199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的,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发起的 Auto—ID Center非盈利性组织在规范RFID应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Auto —ID Center在对RFID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主要贡献如下:
a.提出产品电子代码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概念及其格式规划。为减化电子标签芯片功能设计,降低电子标签成本,扩大RFID应用领域奠定了基础。
b.提出了实物互联网的概念及构架,为EPC进入互联网搭建了桥梁。
c.建立了开放性的国际自动识别技术应用公用技术研究平台,为推动低成本的RFID标签和读写器的标准化研究开创了条件。
我国在RFID技术的研究方面也发展很快,市场培育已初步开花结果。比较典型的是在中国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建设中,推出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远距离自动识别系统。
中国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研究正式起步阶段可追溯到国家/k2/~计划。铁道部曾将货车自动抄车号项目列为八五重点攻关技术研究课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有多家研究机构参与了该项技术的研究,探索了多种实现方案,最终确定了RFID技术为解决货车自动抄车号的最佳方案。进而,在RFID实现技术方面又探索了有源标签方案、无源标签倍频方案等。最后选定了无源标签RFID方案。经过多年的现场运行考验,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工程于1999年全面投入建设。经过两年左右的建设与试运行,目前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工程已发挥出了系统设计功能,圆了铁路人的梦想,并且其辐射与渗透到其他应用方面的作用日渐明显。
在近距离RFID应用方面,许多城市已经实现了公交射频卡作为预付费电子车票应用,预付费电子饭卡等。
在RFID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方面,国内已具有了自主开发低频、高频与微波RFID电子标签与读写器的技术能力及系统集成能力。与国外RFID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RFID芯片技术方面。尽管如此,在标签芯片设计及开发方面,国内已有多个成功的低频RFID系统标签芯片面市。
电话TEL:(+86)020-83871476
邮箱E-mail:sales@top-inks.com
本公司致力协助客户实现创新的印案解决方案,确保为客户提供高层次的服务及创新。